评论:

  • 阎秋白 8小时前 :

    1、电影开头阿伟在08年奥运会赛道上预备起步,然后闪回倒叙讲述从小到拿第一块96年奥运会金牌的过程,45分钟时跳跃接上04年奥运会跑步拿金牌的超燃画面,接下来的时间重点讲述04–08年之间的现实生活和跑步,完成开头的08年预备镜头闭环。2、母子的沟通对话水平正常有逻辑,也比较生活化。寻常的情节更温馨更轻松。 3、同工同酬,一个正常的运动员退役后也很难维持生存。一瞬间的光辉不代表永恒。 4、跑道上很简单,一直向前跑不会迷路,但是做人会,所以阿伟需要妈妈。5、他们只会怪妈妈。6、笑料温情和励志的比例大概是1.5:2:2,可看性高,但跑的方面过于简单了,面面俱到,是道美味佳肴但不会难以忘怀。

  • 鹤家 6小时前 :

    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当天看的,电影聚焦于残疾人运动员,叙事上不止有运动生涯取得的成绩,更突出了残疾运动员生活困境,着眼于此,很好的立意。有些地方太煽情啦,但是母爱真的好伟大

  • 骏弘 6小时前 :

    本应是妈妈的视角,可能导演不想变成吴君如一个人的独角戏,所以把母子关系一碗水端平了,故事的深度和力度都差了口气。

  • 谷梁安筠 3小时前 :

    前半部分剧情的推动就如同画面滤镜一般童话,站起来靠逼、跑起来靠天赋,零到英雄的过程貌似只是“进度条”的功劳。后半部分家庭矛盾激化反而更点出“难”,整体来说就及格。这送去奥斯卡岂不被人当笑话。

  • 源好慕 0小时前 :

    102min院线删减粤语版。

  • 翠智纯 5小时前 :

    是有了神奇妈妈,才有了神奇小子。我很喜欢香港电影的原因之一,是它用心地写生活的细节,写运动员一刹那荣光之下无数的浮尘,拿了奥运金牌也会在当速递员时领到劈头盖脸一顿骂,想要继续跑步就不得不接受广告令人难受的要求,真实的故事里没有完美的人,母亲很坚韧也会过分保护,哥哥对梦想全力以赴也会发脾气,还有被忽略的弟弟和缺席的父亲,这不够宏大,但就是真实。问题在于艺术性不高,比较平淡吧,不客气一点就像励志保险广告,比较喜欢的戏是夜晚跑道旁的争吵。“你天生是残废没人会怪你,但他们会怪我。”“在跑道上很简单的,向前看,不会迷路,但做人就会。”

  • 舒幻桃 1小时前 :

    吴君如的演技没的说 香港苏神得故事 励志中透漏出残疾人的不易 可中间妈妈为了儿子的成长却舍弃了对小儿子的爱 或许是现实拉低了分数 今天也完成了开年第一跑 状态不错可心率太高时还是有缺氧的身体反应 是不是也要套个塑料袋练练

  • 锦雅 9小时前 :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话是,我已经习惯从后面追过别人。

  • 胡光霁 4小时前 :

    两个主要演员确表现出色,真的扮演出来了母亲与残障儿子之间的动人感情,以演技已经能够让人动情。

  • 练怀桃 6小时前 :

    “你就比别人走的慢,但你可以比别跑的快”。努力对抗命运的不公,与家人朋友相互扶持。

  • 银惜珊 4小时前 :

    可能是,迎合了港人傳統裡的華人根本,母慈子孝。有時候說不清,許多事物,香港就是比內地還守舊,好,大家不比爛。

  • 盛允 1小时前 :

    我不喜欢一直渲染感动气氛的电影,但香港确实有不少踏踏实实的好演员。

  • 曼姿 5小时前 :

    从电影艺术创作角度看着就有点闷,但是respect的是可以为了特殊群体发声和控诉。

  • 象玉泉 3小时前 :

    片尾曲竟然是阿jer献声的,好听!

  • 羽凌晴 1小时前 :

    吴君如现在都已经演妈妈了,却丝毫不违和。冲突不是讲出来的,是靠剧情推出来的。想要励志煽情,却搞的很失败,本子不行,内外矛盾哪头都没整明白。

  • 浦修平 9小时前 :

    论基因检测和产检的重要性,毕竟不是每一个残缺的孩子都幸运的拥有天赋、不肯放弃的母亲、独具慧眼的教练。而我们能规避的最好方法,就是尽量不让残缺的孩子来到世界上,这也是对孩子负责,如果残缺的孩子真的来了,请把他也当作星星的礼物,不要放弃他,把他当作正常人,过度的怜悯更刺伤他的自尊心。

  • 沛曦 7小时前 :

    很煽情,题材挺好的,演儿子的三个演员都很好,吴君如最精彩的表演竟是开头抱着孩子穿梭在乡路间,可惜后期就很套路了……两母子的戏演得很像情侣,所有镜头都怼脸拍,导致气氛很奇怪,其他的配角挺工具人的……说是传记,但总感觉像妈妈再爱我一次

  • 泉开朗 7小时前 :

    记忆点:男主角练起跑,后来崩溃了。他表示:就是因为他起跑不好,所以他后半段才会这么好。破防了。

  • 貊林帆 0小时前 :

    ▪️提到残障运动员的待遇问题很有意义。

  • 段飞雨 9小时前 :

    成功者有相似的努力也各有各的苦衷,但在我们唏嘘冠军唏嘘胜利的时候,二弟最终还是成为了家庭的“牺牲者”,所谓父母对孩子往往也有太多的个人“偏好”,虽然着墨不多但至少给出了探讨。同时又蜻蜓点水的探讨了媒体传播对人的异化——人有时就是需要作出取舍。

加载中...

Copyright ©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