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四月的某时》(Sometimes in April)——描写西方世界没有参与调停的1994年卢旺达大屠杀的悲惨影片,加入了柏林电影节的竞赛单元,是为期11天的电影节中两部关于此暴行的影片之一。与特里乔治的《卢旺达饭店》关注的是同一背景和题材,拉乌尔佩克却以不同的途径展示了内战的创伤。这两部影片和《卡雅利沙的卡门》可看出南非电影的升温。 浓笔重彩描绘出大屠杀血腥场面的《四月的某时》,比起同一题材的展映影片《卢旺达酒店》(Hotel Rwanda),具有绝对的震慑力。
  
  这部由美国和卢旺达联合制作的影片,是第一部关于大约80万图西人和胡图族人遭到种族灭绝的主要影片,在卢旺达当地拍摄,并动用了大批当地居民作为临时演员。
  
  出生在海地的导演和人权积极分子拉乌尔-佩克(Raoul Peck)说,启用仍然对那场灾难记忆犹新的卢旺达人当临时演员,可能有助于外国观众更好地理解他们内心的恐惧。佩克强忍住泪说:“影片中所有的事情都是真实的。我认为难得有机会发生这种情况,各种族人们间的关系和冲突顷刻间全部爆发,任何可能发生的事情都成为了现实。”
  
  电影讲述了1994年4月,一名胡图族士兵在最初大屠杀的混乱里与图西族妻子和两个儿子失散的故事,10后当他与遇见他的兄弟泽维尔时,才获悉他们的命运。而身为记者的泽维尔正在坦桑尼亚Arusha的卢旺达国际法庭受审,罪名是通过电台广播煽动流血事件。影片中也提到了作为美国国务院官员的德博拉-温格(Debra Winger),努力说服当时的总统比尔-克林顿采取行动。
  
  另一部在本周初上映的同样题材的影片《卢旺达酒店》(Hotel Rwanda)参加了柏林电影节的非竞赛单元。佩克说他有意识地决定,要比《卢旺达酒店》描绘更多栩栩如生的暴力场面。他说:“我的第一个目标是要把影片拍得尽可能真实残酷,又不会让观众掉头而去。我需要观众,我需要他们看完整部电影,走完这次恐怖之旅。这场有计划的种族屠杀发生的时候周围没有摄影机。”
  
  佩克花费了数个月的时间在卢旺达和坦桑尼亚进行调查,影片剧本中的部分内容来自审理团听证会的副本。他说,一些出演影片的卢旺达人声称他们不能演凶手,只能演受害者,因为10年前的悲剧仍然深入人心,椎心刺骨。佩克说,拍摄期间由5位专家组成的心理学家小组一天24小时都要驻守在片场。
  
  在片中扮演一名图西族受害者的比利时女演员卡罗尔-卡雷梅拉(Carole Karemera)说,电影的制作过程对许多身受其害的人来说,是一种精神治疗。她说:“经受了痛苦,你才会有羞耻心,才会安静下来。现在我们试着谈论这件事,也开始再次相信其余的人类。”

评论:

  • 窦运浩 6小时前 :

    1. 充满怀旧感,那是科技理性和消费理性为人类制造梦幻的最后时刻。和今日的无序消极对照。2. 书写历史的精彩文本,融入了流行文化,媒介(电视、电话),个人叙事,甚至虚构,历史变得丰富多彩。3. 导演的音乐品味极佳。动画形式让剪辑无比灵动。4. 想起迅哥的社戏,再也没有吃过那么好吃的豆了,再也没有去过那么远的旅行了,童年逝去的时刻

  • 第五怡然 2小时前 :

    我承认我是冲着那个我不了解但又很好奇的漂亮国的6、70年代的怀旧感才看的,看完两集觉得虽然挺流水账,也没明白到底想表达啥,但还是觉得挺有意思的

  • 耿浩然 8小时前 :

    看的过程中我无数次羡慕美国观众,会有这样优秀的团队为他们事无巨细的、呈现这样一部60年代的童年电影画册。即便观看电影的你我都无法真的感同身受这种年代怀旧感,但是情感上我们却仍能触摸到,那一代人回首童年生活时留下的一长串闪闪发光的岁月脚印。就像电影通过“登月计划”这一历史性事件串联了我们所有人,于是我们都成了历史的参与者,也是历史的见证人。我们童年做过的游戏,吃过的零食,看过的杂志、电视节目和电影,迷恋过的名人,唱过的歌曲,以及父母年轻时的样子,祖父母还健在时的情形……一切的一切都构成了今天的我们。回顾岁月的长河,正是那些不可思议的瑰丽梦幻影响了我们,那时候我们并非完全没有忧愁,但整个世界却是充满希望和勃勃生机的。而我们集体踏出的一小步,正是人类的一大步。

  • 腾骏 4小时前 :

    我很喜欢,对导演的喜欢一如既往。时间和青春的主题不变,眷恋和怀旧铺满了屏幕ZCG动画已经不再是某种重点,只是动画容易架空历史感,但这部并没有。有一个小细节,他们在玩游戏,背景音乐是苏联小调。宏大就这样成了历史的大幕,而我的回忆从来是幕上的剪影,是属于童年的时刻。就是那个时刻的幻想与现实,开始照亮后来的路。我理解导演这个时期想拍这部片的用意 但他没有做的很油或很薄 这个分寸刚刚好。真的好。

  • 龙沛白 1小时前 :

    催泪故事片,人物情感细腻 演员表演真挚,期待上院线!

  • 濮阳俏丽 4小时前 :

    很自豪的看到,阿尔忒弥斯即将接过阿波罗的大棒,继续追寻远方!

  • 衷安双 1小时前 :

    我看这片的心情就和主角看登月时的心情一样:似睡非睡

  • 祢乐双 3小时前 :

    他还是没从他的少年时代里走出来,也没有独属于这种动画形式的变奏,它只是一层普通的怀旧滤镜罢了

  • 柏彩 1小时前 :

    对于米国人民,那确实是一个充满文化符号和欢乐的年代,相信他们怀念起童年都没啥遗憾。会不会是编导当年错过了直播,才创作了那么个故事,假想自己小时候...... 哈哈哈

  • 邴问柳 4小时前 :

    即使是怀着善意怀着热爱,又有多少人能坚持下来呢?难以想象女生是如何解决上厕所和洗澡两大难题的呢?生活中稀疏平常的事,就如吃上大米都如此艰难。留不低留不住啊!

  • 树虹影 5小时前 :

    以一个少年的角度展现当时美国家庭甚至全美社会的状态,登月计划对他们的影响。画风很有美漫的特点,插曲也很好听。默默的文化输出,国内也需要这样的作品。

  • 袁宏博 0小时前 :

    有一句话说的挺好的,所有的学生都是韩老师和女主的孩子,他们一辈子的付出也算没有遗憾了!

  • 章问玉 0小时前 :

    嬉皮士,动画片,音乐,电影,爸爸妈妈奶奶,兄弟姐妹们,老师同学。。。

  • 糜天蓝 1小时前 :

    太空时代的《少年时代》,《登月第一人》、《阿波罗11号》后关于同一事件的又一个视角版本,这次是在时代的看台上。美轮美奂的转描动画道出了怀旧的滤镜本质。interstellar overdrive这歌早该早该早该用在这些电影里了!

  • 荣谷梦 4小时前 :

    是不是所以创作者都无法逃脱回顾自身童年经历的这一关,这两年有太多这样的作品。《上帝之手》《甘草披萨》。有趣的是,大部分导演都会将那个时刻刻画的有趣美好感性。而这部动画虽然也用独特的个人视角再现了登月的历史性时刻,但绝大多数的时间更像是对60年代美国文化符号的堆砌,我看不到对于童年更深刻的理解。这是网飞赋予这些大导的特权,不去讲那么一个复杂深刻的故事,他只是想送给他的童年。而看完电影让我害怕的是未来的创作者们要如何回顾他们当下的青春,手机与电子游戏?疫情和隔离?还会有比这更有趣的事情么?

  • 翁古韵 2小时前 :

    林克莱特的歌品👍🏻画风特别有趣,尤其前中段像看连环画一样的60年代生活图景以及流行文化赏析。一代人的回忆和童年就像玻璃窗外窥见月球的第一眼,每个人都短暂地共同见证并坚信自己身处其中

  • 睢宇文 0小时前 :

    我想起了在Linklater从影史里几乎快被遗忘的《各有少年时》,却很钟情那股怀旧又恣意荡着荷尔蒙的气质;再次跟随他的镜头,时间线继续往前拨,又重新坐定到六十年代- -五花八门的,未知跌宕的;得以依然听取他的声音,共同感知独特的回忆,依然幸福。看到当中关于只有“三大台”的遥控板争抢,罗列各路上演着的经典剧集与元老节目,还有对白里各种数不清的文化符号与时间线索…会心一笑,也在身处似乎一年糟过一年的当下,足够通过这样的故事来索求“逃离现在”的美好;与“大”历史事件共生的“小”时刻,也总是最常贡献情感共鸣的利器。把讨喜的东西都全部煲在了一起,也就自然而然地有着意义;即使它有些太简单了。

  • 节夜梅 9小时前 :

    爱看这种私人的东西,扑面而来的真情,满满的挚诚。那些导演孩童时代的游戏、玩闹、电视秀、电影、越战、登月和他的太空梦,拼凑成他写给往昔的回忆录。新冠之下,日子不好过了,大家都开始怀念过去了。也可能是人老了,就开始怀念过去了。总之过去真的好,你爱它,再把它讲述出来的感觉真的好。毕竟记忆是会骗人的,即使你睡过去了,记忆也会告诉你那一天你亲眼见证了阿姆斯壮那一脚。

  • 驰辰 0小时前 :

    站在当下的十字路口,目之所及只有痛苦与绝望,的确让人想要回望那个很傻很天真的少年时代。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林克莱特再次用真人与动画结合的手法,在大量的生活剪影中插入一点点幻想,半真半假间带着观众回到1969年的美国,那时的一切都朝气蓬勃欣欣向荣,人们乐观地相信未来,但梦幻的少年时代,只是记忆增添的滤镜,不义战争、种族歧视与性别压迫,社会危机一直都在,一如当下,或许新的风暴正在酝酿中,只是我们是否有勇气像半个世纪前的人一样奋起反抗呢?这个只能等待时间来回答了。

  • 智芳洲 5小时前 :

    太爱这个画风了。Remember :最高机密。在当下的今天尤为zzzq。相比一些太空任务这部没有夸张夸大,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发展史,只有理想与纯粹……

加载中...

Copyright ©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