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1990年伊朗西北部发生大地震,影片《哪里是我朋友家》的拍摄地点柯盖尔就在这个地区,导演带着儿子驱车前往那里寻找影片中的演员。父子俩沿路接触到的一个个劫后余生的村民没有人们想象中的悲哀神态,而是积极投身到震后的重建工作,更加珍视生命。尤其是那对在地震后第二天就举行婚礼的年轻夫妇,更能让人感受到经历过劫难的村民们的强大生命力。最后他们没有见到扮演两位小主人公的演员,但有人说刚刚看见他们。
  观众应该还记得《何处是我朋友的家》中那个可爱的演员小男孩,1990年,灾难降临在他居住的地方,大地震几乎毁灭了当地一切。小演员生死未卜下落不明,阿巴斯在地震后,坐着汽车重返故地,寻找孩子。在路上,导演见到了许多触目惊心的景象,废墟、悲痛的人们、死亡……然而,令导演觉得惊奇的是,人们并没有沉溺于悲痛无法自拔,而是在灾难之后重整心情重建家园。死亡使生者更加珍惜生命,以更加充足的勇气活下去,希望并没有失去,片中比较高潮处,是一对男女在地震后举行婚礼。小演员最终没有找到,给片子积极向上的基调抹上了淡淡的感伤色彩。
  幕后制作:该片记录了前往灾区一路上的见闻,获得1992年戛纳国际电影节罗西里尼人道主义精神奖、金摄影机奖。看这部片子,有一种做梦的感觉,对人生的感悟从寻找的足迹一层层剥离出来,彷佛跟阿巴斯一起进行了一次远行,时间随着形形色色的风景在平静中不易觉察地缓慢流逝,蛮有意思。日本导演黑泽明曾经称阿巴斯的作品“无与伦比”,这句评论是否太过此处不予界定,但从这部片子里,阿巴斯的从容以及悲天悯人的胸怀,确实够得上大师的封号,对生命的思考是阿巴斯永不休止的询问以及创作灵感的来源。此片中有一些场面,会在《橄榄树下的情人》中重现,更体现了电影是“造梦”的说法。该片与之前的《何处是我朋友的家》及之后的《橄榄树下的情人》组成“村庄三部曲”。

评论:

  • 东郭柔洁 9小时前 :

    小视角固然是一种选择,然而导致了片中所有角色的极度扁平,即便是戴安娜。戴妃的困境绝不全然来自家庭的规训、婚姻的不幸;她自有她身为王妃的矛盾,她的悲哀,却也绝不该是安妮·博琳式的宫闱稗史。而拉雷恩则几乎将戴安娜视作一个可悲的、极度缺爱的精神病患者,一个一心追求自由内心空虚的怨妇:她脆弱不堪如同易碎的花瓶,她不断堕入幻觉不断地歇斯底里,她的反叛不过是换装、跳舞、在海滩上狂奔,她一面关心儿子们的安危、一面带着儿子们作无视前路的危险的飙车。可是,戴安娜竟然是这样的人吗?那么无数对准她的摄像头又是在捕捉些什么呢?只是要偷拍她换衣服吗?

  • 卫子瑞 5小时前 :

    KS美是美的 演技发挥的也是正常 但这部的视角让人觉得戴妃过于矫揉造作了

  • 卫家欣 2小时前 :

    片子刚选完角的时候,大家都一众质疑。片子上了,又看到了好多夸奖。抱着怀疑好奇的心态去看,感觉能get导演要的风格,但是就感觉整部片子哪儿哪儿都很拧巴……

  • 戴惜蕊 6小时前 :

    【芝加哥电影节】出乎意料的好,突破了传记片的维度而带入到黛安娜的视角体会到她的痛苦和束缚。

  • 南门曼雁 4小时前 :

    期待的是脱离刻板印象和小报花边新闻的Diana,但剧本创作竟然加深了这种对Diana的刻板印象,看完后感觉不太舒服。另外小k和chanel都很美,绿木的配乐加分。

  • 尹子真 8小时前 :

    越努力模仿越偏离,努力不代表成功,《王冠》近年网飞出的质量最强剧集之一,可以说任何电影想拍出及格的王室剧情,先超过《王冠》为目标吧。两个小时的观影无非是吐槽某一事件,不可否认对戴安娜的心理塑造,道具符号等细节对心理的暗示都是优点,这剧情是外包给外行三流编剧写的吗?

  • 帆媛 1小时前 :

    greenwood的配乐实在大赞,爵士搭配古典的复调旋律将观众瞬间拉入影片压抑的氛围,

  • 彩丽 6小时前 :

    这其实是黑戴安娜的吧?大篇幅拍后厨费劲准备食物,然后戴安娜糟蹋食物;皇室规矩折磨戴安娜,然后戴安娜折磨皇室社畜…她的服装师be like:我都要睡了结果就因为你换衣服不肯拉窗帘(真的好没自由哦),现在我要跟个傻子似的在这缝窗帘

  • 任承志 5小时前 :

    片子本身质感和节奏都不错,但实在不能因为k长得好看就说她演得好,只能说她尽力了,演得比她自己以前好,比如她为何时刻都在扭我就不理解……另外英国人到底是多讨厌皇室……

  • 乐正音景 5小时前 :

    完全没有惊喜的那种心理片,唯一令我震惊的是女主角那可怕的演技。

  • 卫晓丽 6小时前 :

    4.7/5 王妃是流通符号,同时是一个触发恐惧的幽闭空间。帕布罗借着传记片的外壳,用调制后的情绪复排了一场病入膏肓的自救。当所有人理所当然地认为你该有所作为的时候,你却发现自己几乎无路可退。身份与自我的不可调和铸成了惊悚的心灵侵蚀,放手一搏的精美假象如同餐后甜点一样独家却不值得留恋。“他们会听见”,你无法从他人中逃离,所以你选择忘记你自己。

  • 勤芳洲 7小时前 :

    4.5⁵

  • 少罗绮 5小时前 :

    话说,斯宾塞是我英文名SPENCER。

  • 岚格 5小时前 :

    太美了!空间感运用的很好,王子和戴安娜在书房的对峙尤其如此。其他人物轻薄的戏份将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这个女人内心的斗争;全片充满塔可夫斯基般的盎然诗意,明亮却十分冷酷,最后的欢乐结局是属于现代寓言的一次出逃,显得拙劣但精巧。站在楼梯口的戴安娜最为惊艳。这种诗意也曾在一个鬼故事中感受到,但大卫洛维在绿衣骑士中将这种诗意消磨殆尽,这也说明故事才是灵感的来源。配乐惊为天人,奥斯卡非此莫属。

  • 强觅双 2小时前 :

    看之前期望值超低。本身没有很喜欢Kristen,看trailer也觉得她演的有点做作。结果看了全片觉得其实演的挺好的,那种有点夸张,神经质,略显做作的表情都是电影整体风格的一部分。电影就是拍出一种处处都透着压抑诡异扭曲的气氛。而且很多意识流的片段,大篇幅的近景特写,都蛮考验演员的信念感的。看完对她的演技有所改观。唯一一点感觉可以把在人前表演的再端庄大方一点,就更符合戴安娜的公众形象。

  • 塞寄松 3小时前 :

    她只是内心渴望爱的小女人。却成为困在笼中的金丝雀。海报真美啊

  • 佑枫 0小时前 :

    单就作品而言,其以传记片的形式意图赞美一“不自由毋宁死”的态度,但戴安娜本身却时常显得幼稚且病态,固然可以说是扭曲的皇室造成的恶果,但她最初,是有选择权的。这就使人难以对王妃的行为产生充分的同情,甚至说她在坐拥钱权的基础上索要自由,这是否是一件不公平的事情?导演其实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将戴安娜的形象游离在巧妙的边缘位置,再加之女性、同志、自由这些普遍正确的命题,一个看似正面的形象被塑造出来,迷惑住一些视线。

  • 何初之 3小时前 :

    就美术的角度来说,还行,颜色,构图,都很好。发型整的真的很像。

  • 德依美 2小时前 :

    将大众熟知的故事不断地做减法最后以小见大拍摄出了这样一部极具“反思”的影片。无论是对戴安娜王妃的境遇、反抗抑或是对王室的传统、压抑都极其符合了观众所熟知的被传媒所展示和塑造的“幸福的”和“痛苦的”戴安娜以及其所代表的符号,可戴安娜终究不是也不可能是所谓的媒体形象。这样一部以戴安娜为主角的故事所描述的不是戴安娜而是其作为符号化的媒体形象,这种再现的方式不但不是对戴安娜悲剧的反思反倒是对戴安娜悲剧的续写。的确如此,你我都已经深深嵌再这个使戴安娜不幸的现代世界之中了,也尽管我们似乎是在“反思”。但我们真的不需要,也不希望以影片这种对悲剧进行续写的方式来进行所谓的反思了......

  • 剧琴轩 1小时前 :

    又一个安妮柏林?哈哈哈,别忘了安妮柏林抢走了别人的婚姻~。

加载中...

Copyright ©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